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青海作为高原省份,依托独特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农文旅融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的农垦文化破圈,数字化正为青海乡村产业注入全新活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深入探讨这一进程,对推动青海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与土地、生态、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创新重组,打破时空限制,重构产业形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这一特性与青海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催生出一系列鲜活实践。
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拓展价值空间。数字化为乡村产业“破界”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在农文旅融合领域成效显著。大通县的探索颇具代表性。该县立足高原“绿谷”定位,2023年通过成立数字乡村建设公司、携手外部力量共建“产业孵化示范园”,搭建起一体化的农文旅产业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全县23个景区、45家民宿及120余种农特产品信息,累计注册用户超5万人,线万元。依托大数据分析,大通县围绕文物文博、民族风情、非遗技艺等维度,开发出家居生活、手工艺品等6大类30款创意产品。其中,“非遗+文创”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40%,带动87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均增收3.2万元。同时,“认养农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2024年认养青稞、牦牛等项目覆盖面积1.2万亩,吸引3000余户城市家庭参与,为农户带来溢价收入约260万元。数字化让传统农业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产业链条显著延伸。
bwin官网
激活特色资源潜力,提升产业效能。对于受地理条件限制的地区,数字化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柯鲁柯镇曾因交通不便,丰富的农垦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数字化转型,该镇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推出定制化农垦文化旅游线家民宿中引入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线上预订、智能入住等功能。2024年成效十分显著,以农垦文化博物馆为核心的景点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同比增长30%;民宿平均入住率从52%提升至77%,年轻游客占比从20%升至48%;线%,其中省外游客订单占42%,较数字化前提升28个百分点。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让地域特色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全年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加650万元。
赋能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共赢。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数字化在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三江源地区通过布设2000余个智能监测设备,构建起覆盖水源、草场、野生动物的生态监测网络,为保护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使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在产业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打造的有机农畜产品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青稞、牦牛的生长环境与生产过程,推动产品溢价30%,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创新“生态管护+数字就业”模式,3000余名牧民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管护数据,既保障了生态巡查效率,又实现年均增收1.2万元。这种“数字+生态+产业”的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尽管取得积极进展,但青海乡村产业数字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短板。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青海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部分偏远牧区、山区网络覆盖仍存盲区。如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部分牧点在卫星通信试点前长期处于通信盲区,虽已改善,但一些极偏远地区信号弱、带宽不足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24年,青海省乡村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20%,农业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率仅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支撑智慧农业、精准牧业发展需求。
数字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乡村产业数字化急需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但青海面临“引不进、留不住、育不出”的困境。一方面,本地部分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数字素养偏低,仅30%的农牧民能熟练使用电商平台;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因乡村工作生活条件有限难以扎根,大通县、柯鲁柯镇等试点项目多依赖外部技术支持,本地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人才支撑可持续性不足。
产业数字化渗透程度较浅。当前数字化应用多集中在销售端的电商直播、线上预订等环节,在生产端、加工端渗透不足。农业领域,智能化播种、精准化施肥等技术应用范围有限;文旅产业虽有线上展示,但“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互动等深度应用较少,同质化问题突出。同时,一些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孤岛现象明显,生产、加工、流通数据未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资金投入与可持续机制缺失。数字化建设需持续资金投入,但青海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来源以政府项目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由于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稳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如个别县的农产电商平台因缺乏后续资金,建成后使用率不足40%,难以发挥实效。
针对上述短板,需立足青海实际,从基础设施、人才培育、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数字化赋能长效机制。
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筑牢发展根基。补齐网络覆盖短板。加大对偏远地区通信投入,2025年前实现全省乡村4G网络全覆盖、重点区域5G网络通达。推广玛沁县卫星通信试点经验,解决极偏远地区通信问题,确保网络速率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特色数字平台。围绕生态畜牧业、高原种植业等特色产业,建设省级乡村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市场、气象数据。试点“数字牧场”“智慧景区”,布设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推动设施共建共享。鼓励电信运营商、能源企业、电商平台合作,将通信基站与光伏电站、文旅观景台结合,形成“一站多能”综合服务节点,降低建设成本。
构建人才培育引进体系,强化智力支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依托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藏汉双语数字技能培训,重点教授电商操作、直播技巧等,努力实现乡村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培育本土专业人才。支持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数字农业、乡村电商专业,定向培养本土人才。设立“数字产业实训基地”,通过“理论+实操”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通过“技术援青”“候鸟专家”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短期驻点指导,对扎根乡村的人才给予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优惠,增强吸引力。
深化产业数字化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在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农业主产区建设10个智慧农业示范园,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技术。引入智能化加工设备,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发展冷链物流数字化管理,利用大数据优化仓储配送,降低流通损耗。打造文旅数字化新场景。借鉴柯鲁柯镇经验,开发“云上青海”平台,实现高原风光、民俗文化在线展示。在重点景区试点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培育“数字非遗”项目,通过直播传播藏族唐卡、土族盘绣等技艺,带动手工艺品销售。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支持“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模式,在大通县推广“认养农业”数字化平台。培育乡村电商带头人、直播团队,形成“一县一品一网红”格局。
创新资金投入与运营机制,增强可持续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设立乡村产业数字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人才培训等领域,对民族地区、偏远地区给予倾斜,将数字化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参与建设。设立乡村数字产业发展基金,对优质项目给予股权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广大通县“国资+市场化”模式,成立乡村数字产业运营公司,负责平台维护、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服务费、数据增值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青海应立足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数字化在产业融合、效能提升、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让数字红利更多惠及农牧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为地区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青海方案”。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社科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